“我为群众办实事”是连接民心、破解难题的重要抓手,每一件实事都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社区治理精准发力的风向标。张家堡街道紫薇风尚社区始终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件清单中,电动自行车治理便是关乎民生安全与社区秩序的关键一项。
体察民情,锚定治理靶心
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占用公共通道,是制约社区治理效能的突出短板。部分居民将电动自行车随意停靠于单元出入口,既造成通行阻滞,更在应急场景下形成安全梗阻,密集停放的车辆已成为潜藏的消防安全风险点。聚焦这一民生痛点,张家堡街道紫薇风尚社区党组织以民生诉求为导向,将此项工作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核心清单。通过联合物业开展多轮实地勘察、民意征询与专项研讨,最终确立系统性治理路径:建设标准化电动自行车停放区、配置智能充电设施,为破解难题提供精准方案。
协同聚力,推动方案落地
方案既定,社区与物业迅速构建联动攻坚体系,高效推进规划设计、场地整合与工程实施等全链条工作,以务实作风推动项目从图纸走向现实。目前,标准化电动自行车棚已正式投入运营,场地布局科学规范,环境整洁有序。棚内同步部署72个智能充电桩,可实现便捷化充电服务,既保障用电安全,又精准契合居民核心需求。这座可容纳80余辆电动自行车的规范化停放空间,为居民生活增添了坚实的安全感与真切的获得感。
引领新风,巩固治理成效
电动自行车棚投入使用后,如何引导居民形成规范停放习惯成为关键。社区牵头组建专项引导队伍,通过政策宣讲、案例解析等方式,向居民系统传递“规范停放护安全,有序充电促和谐”的理念;物业同步开展专项整治,对单元门口违规停放车辆依规挪移并逐一登记告知,形成“引导+规范”的治理闭环。在双向发力下,乱停乱放现象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杜绝”,居民将车辆驶入棚内的自觉意识日益增强。这种由“外在约束”到“内在认同”的转变,不仅让社区公共空间焕发新貌,更推动文明停车习惯融入日常,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夯实了文明根基。
迭代升级,拓展惠民版图
为让民生福祉惠及更广群体,社区将启动二期建设规划,计划在9-11栋区域增建电动自行车棚及充电设施,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范围。这一举措既是对前期治理成效的延伸,更体现了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的同心同向。目前,“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件清单已完成8件,每一件实事的落地,都生动诠释着双向奔赴的治理温度。未来,社区将持续聚焦居民急难愁盼,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便民服务迭代升级,用精细化治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民生福祉在一件件实事中持续积淀升华。
编辑:未央融媒